德林老和尚往生

时间:2020-12-21 15:07:52 人生哲理

篇一:《德林老和尚》

德林老和尚圆寂百年人生充满传奇

2015年6月22日夏至日十九时许,扬州高旻寺德林长老圆寂,享年101岁。长老一生,传承正法眼藏,修复祖师道场,精进勇猛,直下承当,今于末后一着,悬崖撒手,解脱生死,寂灭为乐。德林长老的百年人生充满传奇,30多年前,在众人的邀请下,他凭借一人之力,重建高旻寺,现在的高旻寺一不卖门票,二不卖香火,三不做经忏佛事,一心参禅,求明心见性,见性即是成佛。老和尚设计的高旻寺禅堂,能容纳五百人跑香、坐香,被称为“中国第一禅堂”。百岁德林老和尚圆寂,整个佛教界都在纪念他。

德林长老,名禅悟,河北丰润人,1914年出生。19岁于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同年于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长老亲炙来果老和尚教诲,长达二十余年,耳提面命,朝夕悟研,尽得临济宗心传,为临济正宗四十七世正胤。解放后在上海静七茅蓬,1958年后进工厂参加劳动。1984年5月,德林长老回高旻寺销假,继任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2005年退居。

德老以重建祖庭为己任,扶刹竿于既倒,兴伽蓝于废墟。以高年硕德,精心策划,广结善缘,先后建成大雄宝殿、禅堂、天中宝塔、水晶宫与大讲堂等。大计宏图,固为佛日增辉,亦为河山生色。德老秉承来果老和尚衣钵,弘扬祖风,整肃规约,唯倡参禅悟道,精进修持,僧众和合,秩序井然,为各方信善所宗仰,来归问法者不计其数。临济宗风,高扬远播。

高旻寺为历史名刹,祖师道场。禅宗丛林向来禅风严峻,在高旻寺禅堂中连“眉毛一动都要依规矩”,尤其自清初天慧彻祖以来,龙象迭起,法脉绵延不绝。为中国禅宗之首要门庭,惠泽学人无数。在禅宗,素有“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之说,近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两位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就是先后在

高旻寺参禅大悟,亲见本来面目。

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寺院建设破坏殆尽。恢复此大道场之重任,则为德林老和尚承担主持。长老慎重严谨地规划,用心经营,使高旻的禅风兴盛依旧,令同参高旻禅者能明宗旨、入正法,如今的禅堂——道海堂能容纳五百余人同时坐香、跑香,为续佛慧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德林长老功德巍巍,化缘已毕,随缘而去,禅门灯枼相续,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德林长老语录:

天底下的修行者皆为高旻寺的这支香而来。

一只静香总持无量法门,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高旻寺这个老祖道场,我们住在这个地方,那就有责任把这个寺庙看好,管理好,尽量能做点事就做点事。

智慧就是代表眼睛的,行慧是代表腿的,假设一个人单单有眼睛没了腿,他能走路吗?必须又要有眼睛,又要有腿,这个在我们佛教里有一句成语,这个成语是怎么说的呢?是目足兼备,方可以到清凉池,这个清凉池就是代表成佛的。

佛法回答这个问题是:放不下,你就担起走。对不对,这是个人自由。比如挑担子,说放下放下,放不下,就挑起走。(大公佛教)

篇二:《德林老和尚开示》

德林老和尚开示

目录

念佛是谁

三界都是苦

学佛要发菩提心

再说发菩提心

“起”字的讲究

禅堂是最高学府

参禅要识路头

关于业障

皈依的真义

学佛三不退

学佛要报恩

语言文字与禅

身安与心安

关于自净其意

禅堂是大冶洪炉

无相无念与无住

正法、像法与末法

三玄三要与因果

念佛是谁与照顾话头

十法界与因果

万缘放下见法身

色即是空

六即佛

禅法是怎么相传的

无中生有有即无

做功夫要细用心

不明白处用功夫

关于女众进禅堂

寺院设施也表法

将此深心奉尘刹

随真随俗看因缘

粉碎虚空

一门深入

念佛是谁

高旻寺这个禅堂,作为禅宗道场,从上以来都是专门的禅宗道场,除了参禅打坐,其它的什么都不做,可以说专到极点了。最近几年,那是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我们把这个高旻寺的家风宗旨,稍微做了一些调整,称为“冬参夏学”。冬季,就是现在这个季节,着重在参,其它季节也有一些其它的安排。这个参禅也是要有个渐进过程的,比方说,从七月半开始大进堂,八月半请职,九月半加香,十月半起七,从松到

紧,从疏到密,从浅到深,我们走的是这条参禅的路。一步一步,这就像运动员跳高跳远,先要热身,慢跑,再快跑,然后起跳,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参禅就是这个道理。从不懂到懂,从生到熟,熟了就要结果子,所以到冬季打七,叫做克期取证。为了这个,我们还用这个文字,给禅堂里定了个基调,叫做“念佛是谁,照顾话头”,告诉大家这个禅堂是做什么的,是参禅的。具体参什么?就参这个念佛是谁。那门口不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我们现在凡来到这禅堂打七的人,恐怕没有像当年六祖那样连几个字也不识得的。既然认得字,那几个字的道理大家就该明白。学无为,无为就是了生死,有为就是生死。再进一步告诉大家,这禅堂门口,有两句话,是高旻寺这个门庭的根本。任何人进入这个禅堂,他都要遵循这一个根本办事,我们参禅也是办事啊,办生死大事。这两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万缘放下,就是叫你放下一切事,放下一切心,连放下也要放下。放下做什么呢?放下是个方便,你这个心放不下,这个功是不好用的。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参念佛是谁,对于用功来讲,那是有深有浅的。你今年才接触这个法门,参念佛是谁,和人家十几年

前就开始参念佛是谁的,那就不大可能一样。你若想在参念佛是谁这个法门上,得到真实的好处,结出真实的果实,那你就必须一门深入,深参。有参则有悟,没有参你哪来的悟啊?所以禅堂里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就不悟。疑就是参,参就是疑,参念佛是谁就是要起疑情。可我们许多人不晓得怎么参,疑情起不来,也不知道什么叫疑情。

我们禅宗道场,是要讲参禅的,特别是在冬季打七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专门参念佛是谁的。为了让大众师父们好好用功,常住上给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切处,一切时,出入往返,都给你创造了条件。那真叫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我们讲用功,为什么要用功啊?从根本上讲,这个用功的目的就是了生死的。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问问自己,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生死?如果你说你自己不管什么生死不生死的,活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那还得了啊?那你还来这个禅堂打什么七啊?我们常说一个观念,要时时刻刻挂在我们眉毛尖上,什么观念?就是“痛念生老病死苦,深发无上菩提心”,没有这个观念,你就谈不上用功。你说这个谁不知道啊?谁不晓得生老病死苦啊?可你既然晓得生老病死苦,那你为什么还不会好好用功啊?

用功就是要了生死,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了生死的。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佛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了垂范。佛不就是念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成佛的吗?我们都是学佛的,既然学佛,就要以佛为榜样,痛念生老病死苦,发大愿真参实证。否则你这个功夫是用不上的,你这个生死也是了不了的,你这个禅堂也是白住了,你这个七也是白打了。不晓得生死之苦,那还打什么七啊?还用什么功啊?不要用功了,怎么都能过嘛!升天堂,下地狱你都不怕。如果你是这么个态度,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参念佛是谁,这是禅宗的一个用功之道。这个禅宗用功,也是因人而异,因机而异,佛法都是应机设教的。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根性不一样,这个用功之道也不一样。比方说,过去宗门下,讲究用功活学活用,法无定法。这个参念佛是谁虽说是有一段历史的,可也不是一开始就参这个念佛是谁的,参这个话头的方法是后来兴起来的,有其现实原因。过去我们禅宗,历代祖师接人那都是活泼泼的,是随机随缘变化的,并没有一定的规则。禅宗一千七百公案,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哪里一定要参念佛是谁呢?这个参念佛是谁的历史并不长,那是由于到晚近时期,人的根

篇三:《c德林老和尚》

s德林老和尚

现年95岁,19岁在扬州高旻寺出家,蒙来果禅师授以临济心印,为该寺第四十七代方丈。

德林老和尚被誉为禅门泰斗。近二十多年来,致力重建文革毁坏的高旻寺,恢复坐香和打禅七制度,整肃禅规,重振宗风。每年从世界各地到高旻寺禅修者,数以千计。老和尚设计的高旻寺禅堂,能容纳五百人跑香、坐香,被称为“中国第一禅堂”。

今年初(2008年2月28日至3月6日),老和尚来港主持宝莲禅寺禅七活动,在他的倡导下,宝莲禅寺一改家风,允许女众进入禅堂修行。

老和尚留港期间,应邀到香港大学开示“中国祖师禅的禅机”,禅锋处处,与会众皆获益不浅。我们试将当日精彩开示内容辑录连载,与读者们分享。

德林法师在高旻寺

高旻寺上德下林老和尚起七法语

祖师禅,西来意,漫漫路行人,脚下须仔细。

生死苦,莫奈何,大事未明了,浮生如梦,日月如梭,到头来,无本可据,遗憾多多。今此非常感恩香江岛上,宝莲常住,俯鉴群机,慈悲无限,为众隆重举行禅七法会。高着眼!此是选佛道场,群贤毕集,海众云臻,大阐祖道宗风,演教外别传之旨,专提向上,法轮转最上上乘,伏愿,龙天呵护,福地降吉祥之瑞,正法昌明,历万亿万年而永祚。虽然如是,今夕吉日吉时,群情激越,渴仰欲滴,惭愧老僧奉邀,为之主七起七一句又作么生!

人人有个娘生面,

娘未生时面似何。

珍惜此番好时节,

定要讨个好消息。

以香板点地云:起!

记录:慎非

主七和尚解七法语

三千里路云和月

水陆空行一线牵

禅七有尽时无尽

心仪互致报平安

此行初试调羹手

意在吾门有续弦

大道不离心地外

以人为本总相宜

虽然如是际今禅七法会功德完满诸佛生欢喜龙天降吉祥海众安和福慧双增山僧为之解七一句又作么生

大屿山顶上

四望无边际

昂平古道边

相逢有故人

以直指点地云解

记录天华

扬州高旻寺德林法师为上海龙华寺弘法楼题词

江苏扬州高昱寺释德林法师提词

正值二000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弘法楼落成暨念佛堂开光庆典之际,高德大僧释德林感慨万千,按然使笔:

一代开山祖师,

在此大兴佛寺,

创建龙华道场,

永作人天依心。

德林法师访谈录

作者:玉佛寺

1、作为近代禅宗的重要名刹,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住持这样的寺庙,您心理上有没有压力,您将主要继承和发扬哪些优良传统?答:承蒙来访,略作回应!夫禅之一字,非语言道,所说皆方便也。高旻寺从上以来,以禅为宗,不事余业。回顾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其间虽或兴或替,皆系之因缘,于禅无损益也。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在盛唐时代,佛法大备,当时禅宗道场遍天下,禅宗祖师遍天下,禅宗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影响所及,至深且广,至于禅宗以外,其他各宗各派,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优势特长,非禅宗一枝独秀也。高旻寺作为一座禅宗古道场,文革期间,惨遭破坏,颓垣败壁,一片凄凉。1983年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后,把高旻寺交给佛教自行管理,一个谁看谁摇头的破乱摊子,谁来收拾残局!当时确是一个问题,经多方磋商,由普陀山妙善和尚(高旻寺原住持),推举本人,回寺销假,委以重任,负责高旻寺恢复事宜。妙善和尚早年与我同住高旻,他在库房当副寺,我在客堂当知客,彼此非常了解,行后均嗣法于本寺来祖老和尚,他曾上过位,是高旻寺一代住持,正因为这层关系,是他把我推上了高旻寺的方丈位置。高旻寺这付担子,并不好挑,困难重重,但既来之,则安之,既为佛子当行佛事,初不认为有什么压力,何况冥冥之中我对高旻寺有一种说不出的往因宿缘似的,余今年虚度88岁,19岁来高旻寺礼来果和尚出家,而后近70年间,若身若心,念兹在兹,心神所寄,未曾脱离高旻一步。久饮邗江水,法乳恩深。余尝有言曰:兴丛林,建道场,为报佛恩心有愿;竖宗旨,提正命,禅风依旧属萸湾。禅宗一法乃佛法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本立而道生,记得上海玉佛寺真禅大和尚在世时,有一次上海佛学院春节后开课,邀请我参加开课典礼,在开课典礼会上,真大和尚说:“今天佛学院开课,全体大众都到禅堂去坐一枝香。‘禅宗是佛法的根本’,以此作为佛学院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语言很简单,安排较特异,只这一句“禅宗是佛法的根本”发人深醒,催人奋进,从这以后,我就把这句话接了过来,时刻提示于人,希望大家都能够从这一句名言中,认真理解,深刻体会其中的基本常识,上海玉佛寺作如是观,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妙湛和尚亦有感于此,发心兴建大禅堂一座,以弥补画饼不能充饥之憾。目足兼备,方可

以到清凉池也。高旻寺的优良传统,意在于专。世出世法,欲得成就,专很重要。佛法也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主持高旻寺这一禅宗道场,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光祖道、再振宗风的历史使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日夜精勤,未敢稍懈。时至今日,高旻寺仍然处于恢复重建的攻坚阶段,始终把压力当作动力,任重道远,老而弥笃,“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只此而已,别无所期。时代不同了,佛法的根本不能变,但佛法又是随缘的。与时俱进,走进21世纪的新生之路,实为佛教界的当务之急。佛在人间成道,佛法是利生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把这一崇高理念,转变成为广大佛教界的共同实践。利国、利民、利教,高旻寺愿与全体佛教同仁,携手并进,共铸辉煌!高旻寺的日常生活与佛事活动:每天早晚上殿、过堂、坐香、讲经、诵经、出坡劳动。既有规律,又极清苦,农禅并重,参、学不辍,把凡夫有漏的身心,纳入佛门中不舍一法的佛法大海中去。自从83年落实政策以来,一直沿着这条路线走到今天。客观反映,与自我感觉,但求无愧我心,岂能尽如人意!2、据说高旻寺的大雄宝殿等建筑都是您亲手设计并参与建造的,对高旻寺目前的建设成就,我们深感敬佩。作为一位既精通佛教建筑,又专事参禅指导的一代禅师,您认为当前佛教的寺院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寺院建筑的数量与佛教的发展速度相应吗?对佛教近二十多年来的恢复和发展应该作出怎样的评价?答:恢复高旻寺必定要面对两个文明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物质文明来源于精神文明,回过来再为精神文明服务。佛教建筑沿袭仿古宫殿型,与一般民居迥异,意在庄严尊重,睹物怡情,是文明的体现,精神的享受,是佛教用以弘法利生,开展一切佛事活动的有效载体。文革后面对百废待兴的高旻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建,时代的要求,起点较高,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未敢因循守旧;各抒己长,各取所需,亦未敢标奇立异也!筑巢引凤,建寺为了育人。寺院多了与人才多了应该成正比例,近二十年来,佛教的恢复与发展,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否极泰来,人天同庆!3、在大力倡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形势下,高旻寺应该如何动作以保持自己在当今佛教界的地位?

答:最初落实政策恢复高旻寺时,我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高旻寺今后的命运问题。在我个人的观念中,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国家,凡是人民需要的,就可以得到存在,相反,人民不需要的,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宗教信仰也不例外。宗教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长河,说不定只有人类消亡了,宗教信仰才会消亡,只要是还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宗教信仰,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佛教消亡的可怕景象会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佛教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只要我们依教奉行,遵照这一条路走下去,不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会为社会所抛弃!高旻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具有文物古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以及对外窗口等多种功能,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觉悟,把应尽的责任全部落到实处,争取在整体佛教界容有一席之地,是高旻寺长足发展的方向。4、在当前海内外佛教寺院大力开展佛教文化工作的时候,高旻寺作为以禅修著称的寺院对此有何评价?您认为这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哪些影响?答:佛教文化,天宽地阔,大力开展,千舟竞发。文化二字,涵盖面广,目前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都讲文化,用文化打点个人,用文化净化社会,用文化提高国色,用文化编写历史,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以一日千里之势,在东方升起!至于佛教,它是即世间而又超世间的统一的文化,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是文化吗?历劫修行,六度万行,不是文化吗?断烦恼,了生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福慧具足,万德圆满,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此不谓文化,孰能与之?此之谓文化,我之愿也!至于禅宗一法,灵山会上,世尊拈花,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承先启后,代代相传,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佛法的根本,万派之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日之发展佛教文化,未审走向何方?5、近几年来,年轻的法师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作为前辈,您对他们的成长寄予着哪些厚望?您认为佛教在他们的手中会再次出现近代史上的复兴气象吗?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们主要应该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答:看到许多年轻法师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我很欣慰,这就大大解决后继乏人的困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难得,培育所致,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对他们应深深寄予厚望!也希望今后涌现更多杰出佛教人才,光大佛门,青出于蓝,青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佛教在当代的复兴,我等拭目以待!佛教人才,应运而生,因缘时节,也很重要。我辈被称作前辈,只是虚度年华,多长几岁,顾影知惭,徒增愧色!衷心祝愿各位年轻大德法师在重要岗位上,在今后的征程上,前途似锦,取得更大成就!附:德林法师简历释德林,河北省丰润县人,现年八十八岁。

十九岁在高旻寺依来果和尚出家,当年于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随住高旻寺多年,解放后在上海静七茅蓬,1958年后进工厂参加劳动,1984年回高旻寺销假,任高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