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人生,规划成功

  初识周其洪老师时,他普通的相貌和穿着打扮与想象中略有差别,但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谈吐、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们的采访安排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个教室里。在去教室的途中,他频频地抱歉,为了避免打扰学生的自习,他特意选了一个人最少的教室,很谦逊的让里面的一两个同学换教室,周老师的这种谦逊的待人态度是他十六年职业生涯养成的专业素养和习惯。

  从谈话中得知,这几天周老师一直忙于教育部“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训项目”的准备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的试点,目前已经确定了七个试点县,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全国推广。因此,教育部对实施这个项目人员的挑选极为严格,周老师正是教育部已选定的四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之一。
 
  目前,中国的大学每年都在扩招,大学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压力,迫切需要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而我国学校的生涯教育与西方国家又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从中小学时就开始辅导学生规划自己,所以许多西方中学生在考大学时都有目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适合的专业或学校。西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确切地说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目标感很强,比如西方国家的学生在找工作时一般会针对不同的公司发内容不同的简历。而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成绩、学位为目标,为将来做准备的意识较差,对学生来说,大学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脱节,很多同学在毕业时就会为找工作犯愁,不知所措,不懂择业技巧,一份相同内容的简历漫天发。

  2005 年 9 月,周老师第一次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获得巨大成功,深受同学们喜爱。一位民大大四的学生说到:“第一次听周老师的课后,我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学年还能遇到一位让我受益匪浅的老师。虽然我选择了考研,但我深知学位水远不能代表能力,所以我也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听了周老师的课真的很感动,他用富有激清的声音,真诚地为我们传授知识。周老师的课,让我受益终生! "

  周老师经常为学生做义务的职业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口有一位澳大利亚归国的留学生,回来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很困惑,最后找到周老师,周老师不言厌烦地给她作辅导,分析原因,找到自身的优缺点,提供择业技巧。最后,这位留学生在一个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这样的事例对周老师来说不胜枚举,他认为,用知识、经验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中国现阶段,在大学里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一般是心理学系的老师、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营利性公司的从业人员等。心理学系的老师侧重在心理方面的指导;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侧重在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公司的职业规划的讲座不系统,商业气息浓厚。现在高校匮乏既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具有丰富人力资源和职业咨询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国家必须加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对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周老师是大学老师、又曾是分配办副主任,熟悉高校就业政策、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并且给企业做了八年人力资源管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流程,如果将这些有机地结合,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他选择了在高校做一名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既能满足自已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后取得了全球职业规划师和国际职业培训师两个认证资格。

  周老师提醒大学生朋友,证书不是越多越好,要与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关联,不要跟风,看见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即使你拿了证书,对你也没用,但如果你有确定的目标,证书就非常有用了,这是你的执业和专业身份的象征。在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胜格、能力、兴趣,结合职业状况,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尽可能多接触社会、多实践,一定要把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做一个诚信、助人、负责任的人。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周老师说:人生一定要有目标,但实现目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旅程会有很多困难和坎坷,正是曲折的人生经历的磨练,才锻就了今天的成功。

  周老师曾三次参加高考,第一次是在高二的时候,他考上了一个农业中专学校,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没去读中专。他开始锻炼,天天踢足球,身体逐渐地好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第二年,他顺利考上了省内的师范大学,由于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再次决定复读。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八十年代考取大学是何等的困难。但正是他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和执着,第三年,他一举夺得了当年所在县的文科状元,被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系录取。大学期间,他学习刻苦,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到1989 年毕业的时候,他获得了仅有的 5 %的留京指标,留在学校法律系工作,后又被抽调至学校毕业生分配办任副主任。工作几年后,于1995 年考上本校研究生,1998 年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分配办副主任行政职务,自愿回到法学院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

  周老师认为,学校的老师不能脱离社会。在读研究生和在法律系教书的过程中,周老师还在联想、安踏等国内著名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的兼职工作,特别是在联想的那段时间,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柳传志和杨元庆要壮大民族IT企业的精神和气节深深地影响了他。周老师的几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人生短暂,每个人在社会上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除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外,要对社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