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时间:2020-12-30 05:06:20 写事作文

篇一:《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此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华北大片领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6.5米,宽

7.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由于各拱相连,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桥面用石板铺砌,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总共501只,是一座闻名世界的

桥梁。卢沟桥还是“七七事变”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七七事变: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多次在北京西南的宛平县附近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晚上,他们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其实该士兵是因为上厕所暂时离开队伍,不久就归队了),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要求中国军队驻军撤出宛平。这些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日军就炮轰宛平和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全国抗战从这里正式开始。因为“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所

以又称“卢沟桥事变”。卢沟桥成为中国人民永远难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2、

篇二:《七七事变调查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作业

题目—————七七事件调查报告

姓名:王俊卿

专业:文艺编导

学号:11302030423指导教师:黄丹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

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经没有水了。卢沟桥全长267米,宽7.6米,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

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说到卢沟桥,人们就会联想到,那段屈辱的历史,七七事变,中华人民八年抗战的开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在这一天显露无遗,抗日期间3500万中华儿女,死于非命,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可以说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一个代表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三:《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题目: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

报告内容:卢沟桥的历史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

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芦沟桥,

三年后建成。初名“广利桥”。后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早在战

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

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

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

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诏

命建桥。

七七事变

悍然发动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

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日本帝

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

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

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

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

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

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

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

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

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

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附件:

篇四:《浅谈七七事变》{七七事变}.

浅谈七七事变

一、日本的阴谋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称有一士兵“失踪”,日方借此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第二天凌晨,日军发动炮击,宛平城守军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进行负隅顽抗。

这一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争,表面上虽源于一偶然事件,实质上,日本人早已处心积虑。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蒸蒸日上,积极向外扩张。其侵略目标是以中国为跳板征服全世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我国的行动开始,侵占我东北三省,1932年进据热河省,1933年春又挥兵南下,进攻长城沿线城市。在以上各地激战近三个月,经谈判中日双方签订所谓的“塘沽协定”。至此我国平津及华北察、绥、晋、冀、鲁各省已陷于岌岌可危之势。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至此揭开了全面性抗战的序幕。

二、七七事变之国内各方态度

蒋介石集团在卢沟桥事变钱对抗战“犹豫不决”,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团长吉文星营长金振中迅速请示旅长何基沣。何旅长果断命令命令该部:(1)不同意日军进城搜索“失踪”士兵;(2)日军如武力侵犯则坚决回应;(3)我军守土有责,决不退让,放弃阵地者军法从事。不久,日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话威胁中国驻军声称:我方如不允

许,将采取武力行动。但仍被我方坚决拒绝。于是日军以此为由,对宛平城采取包围态势,企图占领宛平城。

与此同时,深夜21时40分北平市长秦德纯接到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宗瀚和专员林耕宇打来的电话:“刚才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来说: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受到中国军的射击,日军1名士兵去向不明;日本军官要求进入宛平城检查。”秦德纯市长沉思少许,这样作答:“卢沟桥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到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日本士兵失踪,我方不能负责,日军更不能进城检查;但考虑到两国友谊,可等天亮后,由该地区军警代为寻觅。”

7月8日2时松井再次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检查,并表示:“如不接受,日军便要包围宛平城。”8日凌晨4时,秦德纯答复日方:为避免武力冲突,由双方派代表进行紧急交涉。可是,4十30分,我方的河北省宛平县县长王冷斋等人与日方代表缨井等人进入宛平城进行调查所谓的“失踪”士兵,交涉进行到20分钟,即4时50分时,忽闻东城外枪声大作,接着西门外大炮,机枪声又起。原来日军毫无诚意,对卢沟桥发动了全面进攻,打响了攻城第一枪。我驻军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乃奋起抵抗。同时我29军司令立即发出坚决抵抗的命令,并指出:保卫国土是军人的天职,卢沟桥就是我军最光荣的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于是官兵士气大振,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七七事变}.

就在卢沟桥我军将士奋勇还击日寇侵犯的当天(7月8日)北平市长秦德纯给正在庐山牯岭别墅避暑办公的蒋介石拍了电报,报告卢沟桥事变情况。接到报告后,蒋介石立即给29军军长宋哲元回电,指示:“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现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给蒋介石发出电报:“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平津为华北重地,万不容再有丧失。敬恳严令29军奋起抵抗,并本三中全会御亡抗战之旨,实现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剀窃陈词,不胜惶恐待命。”有人怀疑蒋介石此时对是否立即对日进行全面抗战,仍未下定决心!蒋

介石当时对日本的整个意图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有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应该准备在日方扩大事态时,与之抗争,决不屈服,不可麻痹大意。因此,当接到卢沟桥事变的报告后,立即给宋哲元拍了那份电报。

这一天,蒋介石经过一整晚上的考虑和思想斗争后,终于下定了全面抗战的决心。次日(7月9日)他下令在四川的何应钦立即驰赴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准备全面抗战。并指示在庐山的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火速下山,北上河北保定、石家庄地区,准备同日军作战。同时,蒋介石又命令各军事机关准备总动员,并加强各地戒备体制。这一天,他又电令宋哲元严阵以待,促其坚定决心,加强警戒,其电文是:“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七七事变}.

7月9日,中共将领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等代表全体红军,打电报给蒋介石:“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同一天,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由天津到达北平,和驻北平武官今井武夫等人反复洽商与中国的对策。

7月10日,日方向秦德纯提出“第29军负责人道歉,中国方面撤军”等无理要求,秦将交涉中心移往天津,第29军第38师师长张自忠为中国军方代表继续交涉。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向日本大使馆提出“日军是有计划的挑衅,极其不法”的书面抗议。

这时的蒋介石已有全面预防日军扩大侵华战事之意。{七七事变}.

这一天,中日双方是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进行交涉的,日军方面加紧了对宋哲元进性要挟。{七七事变}.

7月11日下午8时,张自中代表宋哲元,未向中央请示便与松井太久郎签署了屈辱的和约。

蒋介石对这份未呈核准的屈辱和约不予批准。并命外交部长王宠惠以备忘录形式,通知驻南京的日本大使馆:“任何谅解,未经中央核准者,无效。”

日本见蒋氏如此强硬,于是当天,在东京首相府邸举行五相会议,决定派遣内地3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满州”两个旅团的兵力“对支那出兵”。事情发展至此,蒋介石已感到必须急谋对策。7月12号下午,他命令何应{七七事变}.

钦主持召开关于卢沟桥事件的第二次会议。会上专门研讨了国民党中央的指示:“本委座所示不挑战必抗战之旨如宋主任(哲元)环境关系,认为需要忍耐以求和平时,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下与彼方谈判,以求缓兵,但仍须作全盘准备。”

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关东军到津,内阁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华政策,全国政党与产业界宣言拥护其阁议。以余观之,皆为其外强中干之表现,但战事势必扩大,不能不谋应对之方。”蒋介石一方面分析情势一方面强调指出:战事势必扩大,不能不亟谋应对之方。实则是已经做好抗战到底的思想准备。

就在蒋介石写下“亟应谋应对之方”的当天(12日),日本外务省当局发表声明:“今后为军人对军人交涉,非外交当局时期云云。”蒋介石由此已完全意识到,日本必将贪得无厌,于是在第二天(7月13日)对宋哲元发电告诫,表示准备抗战决心,电报指示“万勿单独行动,不稍予敌方以可乘之隙。”同时命令道:“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但是,宋哲元虽然已经到了这一阶段,并不理会蒋的告诫和准备抗战的决心,仍是执意希望“当地解决”,并再次派张自忠等人出面交涉。

7月14日,日军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来到中国后,派该军参谋专田盛寿向宋哲元强硬提出7项苛刻的、完全控制华北的条件。

蒋介石得知协定细目后,预料到,日方并非仅止于军事性的停战,而扩大到包括有政治性的条件在内了,因此,他当然不予批准,7月16日,电示宋哲元切勿对日军抱有任何幻想,要他冷静而严谨地面对现实,提高警惕:“连日,对方盛传兄等与日军签定协定,内容大致为:一、道歉;二、惩凶;三、不驻兵;

四、防共及取缔排日等项。此种协定条款,殆已传便欧美。综观现在情势,日本决以全力威胁地方签定此条约为第一目的。但推其真意,签定协议为第一,俟大军调集后再谈政治条件。

蒋介石心急如焚,他决定公开发表演说,让国人与世界公众必须认清当前的事态已不是简单的地方局部问题,而是涉及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严肃问题。于是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日本的

一贯方针与立场》的讲话。谈话会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结语

七七事变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在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这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元。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

《细节见证历史·抗日战争·七七事变》,中国党史出版社

《卢沟桥抗战》,团结出版社

《“七七”事变前后:抹去灰尘的记忆》,中国档案出版社

篇五:《七七事变个人论述》

七七事变个人论述

1407043114001811陈晓强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军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开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早早就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的国家,而且他们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在20世纪初叶,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从这些行动上看,日本对中国早已经是虎视眈眈,企图把中国完全占领,成为自己远离岛国自然灾害的避难所。

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张对华攻击,出兵山东,逼迫中国签订耻辱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从而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月就占领了东北全境。第二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对话战争的战争部署。

关于“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在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日军突然想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

为什么日军会从卢沟桥开始占领呢?从古至今,用兵打仗对于地理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而卢沟桥正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他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

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都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当然首先是要占领卢沟桥。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日军已经控制北平的北、东、南三面,而且在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那时已经将卢沟桥定为下一个目标。在北平的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部有着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的丰台已经被日军强占,中国政府军队被迫撤走。总而言之,北平被日军重重包围的封锁,北平这时已是危机四伏,四面楚歌。然而作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卢沟桥也就成为了日军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必须要抢占下来。日军在卢沟桥上下足了功夫,不断的在卢沟桥附近挑衅性军事演习,这片地区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味道。终于,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军开始行动了。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个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然后日本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装和中国交涉。24小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日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然听到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少一名士兵,怀疑开枪的人是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开枪的人在城内,要求立刻进城搜查。中方以当时是深夜,日军进城会引起恐慌,而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不是中方发出的为理由拒绝日军的要求。不过多久,松井再次打电话说如果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会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与此同时,中方已经知道了日军已经对宛平县城形成了包围,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过和日方商量,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然而中方并不知道那个日方声称“失踪”的士兵这时已经归队,而且日本也对中方隐瞒这件事。到了7月8日凌晨5点左右,日军突然开始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士兵死守卢沟桥和宛平县城。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国民拿起武器,全民抗战;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也就这件事做出了回应,提出“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还命令该地区的军官死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红军也向蒋介石发去电报表示愿意被编为国军,也要抗击日本的侵略。

据我猜想和对蒋介石的了解,蒋介石这时决定于日作战,第一、是因为有红军的加入,觉得这战能打赢,第二、是为了响应全中国人民对日开战的意向,不想太快失去民心,第三、日本的侵占会对自己日后统一中国的目标产生巨大的障碍。

假如当时没有向日本妥协,日本就能轻易夺取卢沟桥,不需要援军的到来就能轻易打赢,这对于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屈辱,这一仗即使中国败了,也能对日军部队进行消耗,对日后作战有一定的帮助。全民抵抗拖延了日军的计划,使得中国能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战争。日本在企图夺取卢沟桥的过程中遭到顽强抵抗,发现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为调兵遣将争取时间,而中国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没有及时作出应战准备,从而导致了这场战的失败。这说明了中国当时并不是在人数和战力上日本,还有抵抗的余地,只是输给了日本的阴谋。但这场战争导致了随后多个城市的沦陷,不得不让人深思。

日本在这件事上让人觉得是一个虚情假意的国家,一个货真价实的两面派。老师也在课堂上说过日本是一个弱肉强食习性很浓厚的国家,当你强时,就依附你,向你学习,当你弱时,就会毫不客气的想要吞并你。同时日本也是一个极端的国家,极度的随从上级一切命令。七

七卢沟桥事变中那位“失踪”的士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计划中的关键人物,他几乎做到了与计划同步,该消失就消失,没有其他任何痕迹。这才为日本七七卢沟桥事变提供了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借口,为日军全面侵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篇六:《《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观《七七事变》有感

当我看完了《七七事变》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不由得燃起了一股熊熊的怒火,感慨颇多。

1937年7月7日的晚上,日寇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提出了要过卢沟桥进宛平县搜查的无理要求,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守桥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寇恼羞成怒,随机用大炮、机关枪向卢沟桥攻击。我们的手巧将士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战士们向日军射出了仇恨的子弹。至此,一场艰苦卓绝的救国抗日,长达八年的抗战拉开了帷幕!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

卢沟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它目睹了上个世纪的残酷战争;它目睹了中国所受的耻辱;它同时也目睹了那些革命先烈为了祖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行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比起那些革命先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我,可有点对不起胸前的红领巾了。

以前,我也是很自然的享受这这一切,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好像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爸妈应该为我提供的。但看完这部爱国影片后,才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无数先烈前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看完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会有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七七事变》观后感

在七十六年前,宛平城外的卢沟桥上响起了一阵枪响,拉开了七七事变的序幕,也即卢沟桥事变。这个事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他们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丑恶事件!

在那天晚上十点,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我国的29军与日军在卢沟桥展开激烈的战斗,29军的战士们怀着愤怒的心情,英勇杀敌。从这可以看到,日本早有计划,其险恶之心人尽皆知。

影片中有几处情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情景之一,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亲赴一线,他和赵登禹师长对话,佟说,我已准备把家中盖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决心以身殉国。赵说,我连棺木都不要,马革裹尸,死又何憾!两位将领心昭天日,抗日战场俩人光荣殉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其举行追悼会,北京现仍有麟阁路、登禹路,以永远彰扬其抗战功勋和为民族捐躯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70大寿之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不悦拒纳。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翌日,宋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坚决抗战!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战酣。29军将士大刀挥舞,日寇血肉飞溅,令人痛快。但日军败退,中日军队脱离接触后,日机飞临,炸得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佟副军长亲自用机枪打飞机,遭飞机炸弹击中血染沙场,情景惨烈,令人愤恨悲伤。

情景之四,中国国民党第29军有个叫赵登禹的师长,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狮子旁牺牲的。之前这位师长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如果爸爸没有把鬼子赶跑就已经倒下了,你也要参加抗日志愿军,和我一样杀鬼子!”这使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师长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胜利,赶跑侵略者。让自己的祖国又恢复和平。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些话虽然简短,但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却遭到了国联的羞辱,提出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了把德国以前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唯有强大,唯有崛起,唯有发展才能让我们挺起腰杆站在世人面前,向世人骄傲宣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没有那个国家再来侵略我们。然而,最近菲律宾的挑衅、日本对钓鱼岛事件的态度却让我们提起了警惕,我们还没有那么强大,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

篇七:《《七七事变》观后感》

烽火卢沟桥

——《七七事变》观后感

11电信韩静文10112110124

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古往今来,中国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中日关系也一直分分合合,战争不断,中日本已相对平静的关系也因近日来的钓鱼岛事件在此到达风口浪尖。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最大的、响彻中外的战争就是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场,遭受了难以计量的巨大损失。

昨天看了